4月26日,上外法学院法意讲坛第三十二讲在松江校区图文西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宪法与国家治理中心主任高全喜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做了以“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国际法的视角”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法学院院长张海斌主持,法学院及其他院系近160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中,高全喜教授首先对地理意义上“京派”与“海派”在法学研究上的侧重点、优缺点及其贡献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政治经济史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海派法学研究、进而整个南方法学研究的面貌、风格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他指出:“我们的学术思想界已经习惯了以北京为中心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和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知识建构”。同时,高教授还特别揭示了以工商社会为显著特征的“南方”,在金融贸易、知识产权、司法行政等法律实践领域以及以职业导向为特色的法律教育领域所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历史贡献。
随后,高全喜教授以三个“现代中国”为理论参照,为在座师生厘清了“南方”在中国法政思想史中的意义和价值。在高教授看来,现代中国三轮大的变革都是发端于南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现代中国”的三个阶段:第一轮是由鸦片战争引发的、从广州、香港开始的现代中国的开端;第二轮是辛亥革命兴起的现代中国的法政建设;第三轮就是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兴起的工商社会及其相应的法政建设。
高全喜教授指出,三个不同的“现代中国”对于中国法政建设分别具有不同的型塑作用,包括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碰撞与互动、现代法治的主动或被动式移植和塑造等等,都深切地推进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制度变迁,进而奠定了现代法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基本价值及其走向。高教授认为,在三轮“现代中国”的构建过程中,南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中枢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当前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重要历史事实。最后,高全喜教授还从共同纲领到1982年宪法的思想线索出发,对于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路径、特征及其走向做了展望。
张海斌院长对讲座进行了简短的评议。他首先感谢高全喜教授为在座师生带来了如此内涵丰富和格局宏大的讲座,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为大家厘清了中国近现代法政思想史上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与遮蔽之处,讲座“放宽历史的视界”,重构了视野更为宏大的认识中国现代法治的理论框架和解释体系,让人耳目一新。张海斌院长还结合高教授的讲座主题,对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整场讲座层次清晰、内容深刻,令在座师生收获颇丰。
讲座后,高全喜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并与法意讲坛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