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莱顿大学交流心得——陆洋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4-05-13浏览次数:1926

荷兰莱顿大学交流心得

陆洋  11级法学四班

 

对我来说能够去荷兰莱顿大学交流,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非常感谢学校和院系能给予我这样的机会。在交流学习的半年之内,换了环境,换了身边的人们,换了学习内容,自己学到的东西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这其中有知识,有态度,也有人生经验。下面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叙述一下自己的留学经历吧:

课堂与课后

众所周知,中国大多数大学里的学习氛围较为颓靡,网络、社交等从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来到莱顿之后,我在明显的反差中感受到,那些在图书馆内孜孜不倦的研读大本法学著作,推敲论文的学生们,是将大学中的学业认真对待,当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课间,很多学生在走廊上讨论与课程有关的内容,交流看法。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我也常常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学习、完成作业。

虽然英语是上外学子的强项,但突然来到一个全英文的课堂,要做全英文的作业,阅读全英文的法律书籍,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这样,若要在课上跟上老师的节奏,课下就要花非常多的时间看老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提前了解下节课要讲的内容。而这也是我在莱顿学习的主要内容,充分的课后准备,使得我能在每节课上较为从容的记笔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并且参与师生互动。在都是国际生的课堂上发言对我来说并不简单,需要很多勇气以及对自己准备的内容的充分信心,但我还是尝试着这样做了。事实上,课堂里的很多国际生母语都不是英语,他们有的来自西班牙,有的来自哥伦比亚,而他们也会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大大给予了中国学生暗示---你也可以跟他们做的一样好。

或许就是为了这样一种想法,希望自己能自由表达,因此课后大部分的时间我是献给了学术。现在想来或许那段时间精神太紧张,没有好好享受在异国的情趣,但如若没有那些课后的辛苦,如何能心安理得的走进课堂呢?

选课的挑战

莱顿大学的课程设置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与法学有关的科目种类繁多,有很多在我来到莱顿之前根本没想过要涉猎,比如与科技有关的法律。在我选的四门法律课中,有三门是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其中有一门是与IT有关的,而IT是我最不感兴趣也最不擅长的领域;而一门接触过的国际法是以训练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的,要求高标准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两门科目可以说是给我挑战最大的科目,选择IT有关的法律课的动机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学习能力:若连如此不感兴趣的科目都能学好,对于之后的法律课学习无疑是莫大的鼓励。而选择国际法模拟法庭这门课,是听取了上一届去莱顿交流的学姐的建议,她说这门课让她学到了很多东西,事实证明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在与国际法老师的几次单独接触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的确是在进步,在提升自己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心,学到一些表达上的技巧。最后一次的模拟法庭老师请到了真正的法官,听我们几个星期以来精心准备的陈述,并评价我们各自的表现,得到他们的肯定对我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一刻。

异国友人

莱顿,和荷兰其他很多小城一样,是一座晚上四、五点之后商店基本都关门,路上只有零星行人,冬天更是天黑的很早的城市。我们住的学生公寓是一栋极典雅的建筑,我一直觉得它外观堪比某个古老的教堂。没有课的时候我基本会呆在公寓,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小城也让我们除了出门散个步买个东西以外,都会在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情。同一层楼与我们在楼道同一侧住着三个女生,分别来自加拿大、英国和东欧某个国家,以及一个德国男生。相处半年,岁交谈并不深入,但相处愉快。因为大家共用一个厨房,所以经常会在做饭的时候见到,他们对于中国菜的做法会很好奇,而我也常常惊叹于英国姑娘(家乡在印度)做的咖喱味道特别浓郁诱人。当然,不开心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比如发现有人动用过我的碗,比如烧菜的油烟引起住在同一层的男生的怨言。但大家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走廊能微笑打招呼,有事情需要帮忙也能放心开口的。

这也引发了我对于在异国交朋友的看法,因为着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或许要和他们成为真正交心的朋友太困难,但是互相理解、和平共处还是能够做到的。我在与人交流这一方面似乎从来都并不擅长,但我依然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参加了由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完成了小组报告。虽然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但是这种合作和讨论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

对今后同学的建议

莱顿有着绝佳的学习氛围,来自各州各国的新鲜思想,和负责的老师。在这里学习的时光都是非常值得之前和期间的所有努力的,一旦来了之后就不要放过任何可以提高自己的机会。当然在学习之余,要合理分配自己游玩、放松、社交的时间,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而没有交到特别要好的朋友是我的一大遗憾。这也许跟自身的性格有关,但在国外学习了一段时间至少可以让我在跟外国人讲话的时候心里不发憷了。当然这不是说半年的时间英语水平就有很大的提高,而是当你习惯了那样的交流模式,便会感到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