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曹德明校长应邀做客法学院“访学归来”沙龙,与上外首届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全体学生就上外卓越人才培养的主题进行了交流座谈。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海斌主持沙龙。
座谈会上,张海斌首先介绍了法学院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班建设的进展情况,并对实验班人才培养的定位、特色和教学改革等情况做了阐述;实验班班主任刘海虹老师,学生代表刘晗静、朱姝尔、宋雪影等同学也先后做了交流发言。
曹德明校长做主旨讲话。他首先对法学院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并对实验班学生发愤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予以赞赏。他指出,作为一名上外卓越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做到身怀使命,格高志远;其次要具备出众能力和开拓进取、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希望在座同学珍惜机会,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曹校长还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即“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勉励在座师生深刻认识语言的价值和魅力,努力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上外“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
曹校长还从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上外法律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定位出发,结合漆竹生教授、徐百康教授、杨寿林教授等老一辈上外法律人的行止与品格,对上外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的应有素质做了深入剖析。他殷切希望实验班全体同学充分利用好法学与外语的复合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学不厌精,学不厌深,学不厌博,做到“外语精,专业通,知识面广”。座谈会最后,曹校长还饶有兴味地与大家分享了当年负笈法国的留学经历和感悟,并与在座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生动的例证和朴实风趣的话语,不时激起全场阵阵的笑声。
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樊娟,副院长王海镇、谢晓河,院长助理汪卫华及其他院系部分师生也一同参加了沙龙活动。(法学院)